長征路上的紅軍女戰(zhàn)士
在波瀾壯闊的兩萬五千里長征征途上,有一支將信仰與忠誠深植于內心的紅軍女戰(zhàn)士隊伍,她們以堅定的信念和無畏的勇氣,書寫了中華民族解放史上的壯麗篇章。她們中,有的在長征出發(fā)前便扎根根據(jù)地,肩負起組織發(fā)動群眾的重任,以智慧和熱情點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有的則在紅軍長征途經家鄉(xiāng)時,毅然決然地拋卻安逸,投身于這場偉大的征程。她們中不乏出身富裕之家,本可過著“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般的優(yōu)渥生活,但她們選擇了另一條路——一條充滿荊棘卻通向光明的道路。
一
參加長征的中國工農紅軍共有四部分,分四條路線,從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出發(fā)。
第一支開始長征的隊伍是中央紅軍(稱紅一方面軍),于1934?年10?月上旬由江西的瑞金、興國、石城、福建的長汀等地向于都地域集結待命,共計8.6?萬將士,從10?月17?日至20?日通過臨時設置的8?個渡口,星夜渡過于都河,歷時一年,于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陜西的吳起鎮(zhèn)(今吳旗縣),在中華大地上留下了一條蜿蜒兩萬五千里的紅飄帶,書寫了驚天動地的壯麗史詩。
第二支進行長征的隊伍是二十五軍(后編入紅一方面軍),共計2980?名將士,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羅山何家沖出發(fā),1935?年9?月15?日到達陜西延川永坪鎮(zhèn),同陜甘紅軍會師,合編為紅十五軍團,行程近萬里。
第三支進行長征的隊伍是紅四方面軍,于1935?年5?月初放棄川陜蘇區(qū),由彰明、中壩、青川、平武等地出發(fā),向岷江地區(qū)西進,1936?年7?月到達四川甘孜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師,1936?年10?月9?日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一萬余里。紅四方面軍長征出發(fā)時有10?萬人,到達陜北時約有3?萬人。
第四支進行長征的隊伍是紅二、紅六軍團(后同第三十二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于1935?年11?月19?日從湖南桑植縣劉家坪等地出發(fā),1936?年10?月22?日到達甘肅會寧以東的將臺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兩萬余里。紅二、紅六軍團長征出發(fā)時有1.75?萬將士。
在參加長征兩萬五千里長征的四支隊伍中,共有2058?名紅軍女戰(zhàn)士。其中在中央紅軍的長征隊伍中有30?名,她們是:賀子珍、鄧穎超、蔡暢、康克清、廖似光、蕭月華、謝小梅、鐘月林、楊厚珍等。
在紅二十五軍參加長征的隊伍中有7?名女紅軍,她們是周東屏、戴覺敏、曾繼蘭、曹宗凱、田喜蘭、余國清、張秀蘭。這7?人都是隨軍醫(yī)院的護士,被戰(zhàn)士們親切地稱為“七仙女”。其中的5?位堅持走到紅二十五軍長征的終點——陜北延川永坪鎮(zhèn),曾繼蘭、曹宗凱兩位同志壯烈犧牲在長征路上。
紅四方面軍參加長征的隊伍中約有2000?名女紅軍戰(zhàn)士,主要集中在一支成建制的婦女獨立師,包括張琴秋、林月琴、汪榮華、王定國、何蓮芝、王長德、李開芬、王新蘭、張文、張明秀、蘇風、陳真仁、何曼秋、秦儀華、楊磊、蒲文清、李玉蘭等1300?名同志,參加了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將臺堡的勝利會師。隨后婦女獨立師改編為婦女抗日先鋒團,轄3?個營9?個連。1936?年10?月,婦女抗日先鋒團加入了“西路軍”的戰(zhàn)斗序列,渡過黃河進行西征。歷經半年多的浴血奮戰(zhàn),經歷了高臺城與國民黨馬家軍的肉搏戰(zhàn),在臨澤一戰(zhàn)中400?多戰(zhàn)士犧牲,完成掩護西路軍總部撤退任務的阻擊戰(zhàn)后,婦女抗日先鋒團在祁連山打游擊時與敵軍相遇,經奮力拼殺之后有200?多人突圍。在饑餓與寒冷、彈盡的處境下,她們在牛毛山附近燃火取暖時,被數(shù)倍之敵合圍而不幸全軍覆沒。
這支屢建奇功的紅軍巾幗之旅的消失,是自1927?年我軍建軍以來最為悲壯的一幕。我們應當永遠銘記她們?yōu)橹袊锩膭倮托轮袊恼Q生所付出的犧牲。
紅二、紅六軍團參加長征的隊伍中有21?名女紅軍,她們是李貞、陳琮英、蹇先任、蹇先佛、成元德、陳羅英、周雪林、馬憶湘、石芝、杜玉珍、杜永新、陳瓊英、曾紀林、張士英、胡自強、張金蓮、張四妹、張吉蘭、范慶芳、曾林紅、秦金英。
這21?名女紅軍中有干部、機要員、宣傳隊員、護理員、炊事員等,長征途中她們沒有單獨編隊、沒有統(tǒng)一建制,分布在紅二、紅六軍團的各單位,她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到達了甘肅會寧將臺堡。
二
李貞,湖南瀏陽人,長征時任紅六軍團組織部部長,紅二方面軍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1926?年投身革命,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毛澤東同志領導的秋收起義。參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戰(zhàn)爭。曾擔任過湘贛省委婦委書記、湘贛邊區(qū)紅軍婦女團政委、八路軍婦女學校校長、晉綏軍區(qū)政治部秘書長、西北野戰(zhàn)軍政治部秘書長、中國人民志愿軍政治部秘書長、最高人民檢察院軍事檢察院副院長。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位女將軍。
陳琮英,湖南長沙人,任弼時的夫人。1926?年?3?月在上海參加黨的地下工作時,與時任共青團中央總書記的任弼時結為伴侶。1931?年因叛徒出賣被捕,1932?年經組織營救出獄,后到中央蘇區(qū)從事機要工作。1935?年11?月隨紅二、紅六軍團長征,任紅六軍團機要處長。
蹇先任,湖南慈利人,賀捷生的母親。1926?年參加革命,1929?年參加紅軍,任文化教員、文書、科長等職。1935?年11?月,她拖著產后虛弱的身體,毅然帶著出生僅19?天的女兒賀捷生,跟隨紅二、紅六軍團從湖南桑植出發(fā),踏上漫漫長征路。1936?年10?月到達陜北后,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畢業(yè)后留校任女生隊指導員、支部書記。1938?年,經中央批準,赴蘇聯(lián)共產國際黨校學習。1940?年回到延安入中央黨校學習??箲?zhàn)勝利后,任哈爾濱區(qū)委副書記、沈陽市區(qū)委書記兼區(qū)長。全國解放后,歷任湖南慈利縣委書記、縣長,武漢市委副書記,輕工業(yè)部干部學校校長,中央組織部副秘書長,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等職。
蹇先佛,紅六軍團軍團長肖克的夫人,蹇先任的妹妹。1934?年12?月,紅二、紅六軍團攻克慈利縣城后,賀龍帶著肖克、關向應到岳父家看望老人,受到全家人的熱情接待。受姐弟蹇先任的影響,18?歲的蹇先佛和16?歲弟弟蹇先超一起參加紅軍,蹇先佛因能寫能畫,被分配在政治部做宣傳工作,長征時任紅六軍團宣傳部干事。弟弟蹇先超被分配到衛(wèi)生隊,長征過雪山時犧牲。蹇先佛與姐姐蹇先任被稱為“長征中的姊妹花”。
長征勝利會師后,蹇先佛到陜北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到西安做地下工作,1938?年12?月,調晉冀察中央分局組織部工作,后任北方局黨??傊?、在華北中央分局組織部工作。全國解放后,歷任中南軍政大學組織部副部長、電力工業(yè)部干部司司長,副部長。1982?年9?月,在全國黨的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她是中共七大、十三大代表。
成元德,湖北武漢人,1927?年參加革命,1928?年秋至1932?年夏在中央軍委機關工作,1932?年夏,到中央蘇區(qū)機關從事機要工作,任機要科長,后隨紅六軍團長征。新中國成立后先后任武漢市婦聯(lián)主任,全國婦聯(lián)執(zhí)委,全國總工會女工部部長。
周雪林,紅六軍團政治部民運干事。
馬憶湘,紅二軍團政治部宣傳隊員。
石芝,湖南新邵人,紅二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團做地方群眾工作。
三
陳羅英,湖南茶陵人,1930?年參加革命,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湘贛蘇區(qū)工會女工部部長,紅六軍團政治部工作團宣傳小組副組長,后隨紅六軍團參加長征。紅二、紅六軍團在貴州印江會師的前一天夜晚,紅六軍團在渡河時遭遇敵軍的突然襲擊,部隊傷亡很大。陳羅英渡河后一個人走在山路上追趕主力部隊時,在一片樹林中,遇到了身帶軍團機要密碼本精疲力盡并已虛脫的陳琮英,她扔掉行裝,連背帶扶地帶著陳琮英追趕部隊。憑借著堅強的意志,身體單薄的陳羅英硬是背著扶著陳琮英走了10?里山路,趕到紅六軍團指揮部。此時的軍團首長正為陳琮英的失蹤而萬分焦急,看到她們成功脫險回來了,十分高興!任弼時對陳羅英說:“我丟得起老婆,可丟不起機要處長?。∧阏媸菫椴筷犠隽舜筘暙I!”一時間陳羅英不顧個人安危、勇救戰(zhàn)友的事跡在紅軍中廣為傳頌。
紅二、紅六軍團過草地時,陳羅英染上了傷寒。饑餓、疲勞、疾病,讓一向堅強的她倒在了水草地上。紅六軍團后勤部長甘泗淇帶著收容隊經過時發(fā)現(xiàn)了尚存一絲氣息的陳羅英,就令人將她捆綁在馬背上,并叮囑收容的戰(zhàn)士:“這位女戰(zhàn)士很堅強,一定要把她帶出草地”。也許是頑強毅力的作用,被捆綁在馬背上的陳羅英竟然奇跡般的逐漸好起來了。
當紅軍走出草地繼續(xù)北上時,陳羅英因病掉隊后被俘,經黨組織努力最終被營救出獄。
被稱為“長征途中女鐵人”的陳羅英出獄后,繼續(xù)在西安從事黨的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1937?年2?月回到延安從事為抗日籌措經費的工作。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黨蔣介石發(fā)動內戰(zhàn),陳羅英到內蒙古實業(yè)總公司負責人民解放軍內蒙古騎兵師的后勤保障工作。全國解放后先后在內蒙古財貿直屬機關托兒所、內蒙古自治區(qū)政府辦公廳招待所的所長崗位上默默無聞地工作了16?年。紅軍“長征四老”之一的謝覺哉曾稱贊她“歷史很光榮,一生很剛強”。
萬里長征中,女紅軍們以堅定的信念和鋼鐵般的意志,與男同志并肩作戰(zhàn)。她們中有夫妻并肩、姐妹同行,更有父女、母女攜手共進,為了民族的獨立與解放,為了推翻壓迫人、剝削人的舊社會,經組織批準,她們成為了這支鋼鐵洪流中的一員,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革命的重擔,她們歷經千辛萬苦,克服了身體與生理上的重重難關,面對血與火的生死考驗,毫不退縮。她們用頑強的毅力,用堅定的步伐丈量著祖國的山河,用熱血和生命鑄就了不朽的豐碑。
她們是女中豪杰,巾幗英雄,為紅軍長征的勝利會師立下了不朽功勛。她們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璀璨星辰。她們的身影,永遠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
作者簡介: ?陳國棟,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xié)會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大地文學》主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高級研究員、文學創(chuàng)作中心主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客座教授。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大地文學》《北方文學》《黃河》《牡丹》《中國自然資源報》《中國水利報》《中國礦業(yè)報》《中國婦女報》等報刊雜志發(fā)表通訊、報告文學、散文、評論200萬字。報告文學《地球印記》獲2022年人民文學非虛構作品獎。
責任編輯:龔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