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類作品的特點和不足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xiàn)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類獲獎作品為境外受眾展示了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方面的歷史和現(xiàn)狀,全方位呈現(xiàn)出真實的中國。
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組評委、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傳播學研究所所長王天錚梳理了近年的國際傳播類獲獎作品,總結出以下特點。
回應世界關切 傳遞中國聲音
近年,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類獲獎作品以近期國際社會關于我國領土主權、經濟、政治、外交等多方面提出的問題為創(chuàng)作導向,制作了一系列傳遞中國觀點、主張和立場的新聞作品,國內外社會反響強烈。
文字消息《普京接受新華社社長獨家專訪 表示期待打造更緊密俄中伙伴關系》抓住中俄利益交匯點、話語共同點和情感共鳴點,借普京之口向世界宣告并鞏固了中俄全面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系。
文字評論《究竟誰在破壞國際法》立足于講透中國在南海的歷史性權利,揭露所謂南海仲裁案不過是場濫用國際法的政治鬧劇,進而闡明中國維護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合法性、正義性,被《華盛頓郵報》等數十家國外主流媒體轉引。
電視專題《我們的<更路簿>》通過講述更路簿的歷史讓海外觀眾知曉中國是最早發(fā)現(xiàn)、最早命名、最早經營、最早持續(xù)不斷地行政管轄南海的事實,有效回應國際社會關于南海主權的爭論。
紀錄片《東京審判》在國內外獨家罕見影像資料的基礎上,中美日德專家、親歷者及后人出鏡接受采訪,以翔實的鏡頭語言力證東京審判是一場文明的、正義的、公正的審判,有理有據地駁斥日本輿論對東京審判公正性的歪曲。
廣播節(jié)目《從廣東制造到廣東智造》針對廣東創(chuàng)新性不足的偏見,遠赴澳洲拍攝廣東自主研發(fā)的產品出口到澳洲的使用情況,通過對采購方、消費者的采訪證明廣東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的成功。
網絡專題《外國漫畫家手繪北京》通過中外漫畫家“1+1”結對手繪北京的形式向海外網民展示了新北京的城市景象,尤其向不了解北京、對北京充滿誤解的網友展示了北京城、北京人和京城文化。
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體現(xiàn)大國擔當
文字評論《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歐盟投資計劃相契合》指出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和歐盟的投資計劃對接具有歷史機遇,并提出了符合中歐實際的建議,為深化雙邊經濟合作提供了新方向和抓手,對于歐洲理解“一帶一路”所強調的互融互通有著非常好的作用。
自設國際傳播議程 宣傳國家和政黨形象
黨史題材紀錄片《尋夢蒙達爾紀》和《五一村的神秘來客》遠赴法國、俄羅斯等國家記錄老一輩革命家救國救民、追求真理之路。紀錄片搜集了大量史實材料,視角獨特、鏡頭唯美、畫面豐富、故事性強,分別在法國“中國旅法勤工儉學蒙達爾紀紀念館”和莫斯科“中共六大會址紀念館”滾動播出,將長期持續(xù)影響國外大眾對中國共產黨的認知。
網絡專題《工作15個小時出席19場活動 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天》全網呈現(xiàn)2016年9月4日G20峰會總書記的一天,讓國內外網民感受他習以為常的工作節(jié)奏。
60集系列電視專題《同舟共濟一甲子——我的中國、非洲故事》在中國和非洲各國,采訪了60位外交、經濟、農業(yè)、維和、醫(yī)療等領域的中國和非洲人士,展現(xiàn)了中國與非洲60年來的合作共贏、共同發(fā)展,為中非人民持續(xù)設置中非世代友好共發(fā)展的傳媒議程。
想方設法講好中國故事
一是用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相對于政治、經濟題材,文化題材是國際傳播類作品的“軟”題材,容易被不同國家的受眾接受,便于開啟中國故事的講述。紀錄片《錦繡記》通過一個個中國普通人的故事展現(xiàn)了多姿多彩的蠶桑技藝和絲綢文化,突顯當代中國人對傳統(tǒng)技藝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對自然的尊重、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得到海外受眾普遍認可和好評。
二是借用外國人或物講好中國故事。《中美大學生聯(lián)合體驗長征之旅》《中國網友助美國癌癥男孩圓夢》等獲獎作品都在講述外國人和中國人、中國歷史、中國文化之間的故事,《東北虎“串門”》講述了俄羅斯的東北虎和中國生態(tài)環(huán)境之間的故事,這些講述外國人或物的故事易于被本國受眾接受,也便于認同故事所傳達的觀點和理念。
三是小切口講好中國故事。如何展現(xiàn)新時代的中國故事一直是新聞工作者思考的問題?!稄哪愕臅r光里走過——記百年老街中山大道12月28日重新開街》《聞歌識中國》選用一條老街、一首歌曲作為中國故事的“主角”,通過專業(yè)的音響帶聽眾走進中國故事,感受老街和歌曲背后的人和事,實現(xiàn)國內外聽眾情感的共鳴。
精心選材 制作精良
確定主題后,如何在豐富的素材中選取最具代表性的素材考驗著新聞工作者的水平,也影響著作品的關注度和美譽度。
經過精心選材,紀錄片《東京審判》首次披露一系列最新研究成果,例如日本律師團為南京大屠殺被告有計劃地作大量偽證等,攝制組遠赴美國國家檔案館采集東京審判的影像資料,首次發(fā)現(xiàn)了大批證人出庭作證的珍貴史料畫面。節(jié)目播出后受到海外受眾的廣泛關注,引發(fā)國際熱議。
作品制作環(huán)節(jié)同樣需要精益求精,紀錄片《錦繡記》運用了大量微距鏡頭展現(xiàn)神奇的蠶桑和絲織技藝,呈現(xiàn)出微觀世界震撼人心的沖擊力,被受眾們稱道。
表現(xiàn)形式新穎 感官體驗豐富
近年來國際傳播類作品普遍向融媒體方向發(fā)展。以《習大大來了》和《習近平的大外交》為代表的融媒體作品囊括文字、圖片、視頻、動畫、H5等多種形式,頁面設計簡單明快,受眾在豐富的感官體驗下樂于接收作品傳遞的信息,樂于與主創(chuàng)人員和其他網民互動。
傳播渠道多元化 正面反響強烈
國際傳播類作品在境外的傳播效果已經成為考量其價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誠然,近年獲獎的國際傳播類作品還有很多不足,需要國際傳播類作品的管理者、創(chuàng)作者和運營者高度重視。
第一,缺少全球化視角,沒有考慮國外受眾的文化背景和心理需求,自說自話,無法引起國外受眾閱讀或觀看的興趣,或者國外受眾不理解作品內容及其傳遞的價值觀。
第二,生硬地講道理,而非講故事。作品中充斥著各種大道理,缺少于細微處見精神的細節(jié)描寫。
第三,話題陳舊,素材、觀點等創(chuàng)新性不足。
第四,喜歡宏大主題,但論證架構單薄、素材有限,出現(xiàn)主題和內容兩張皮的現(xiàn)象。
第五,傳播渠道有限,傳播效果欠佳。現(xiàn)有參評作品愿意選用我國媒體海外平臺播出,但不善于同國外主流媒體合作,覆蓋受眾群體有限。
第六,個別參評作品存在寫作失范現(xiàn)象,例如詳細描寫盜竊過程引發(fā)“新聞示壞效應”,此外相當一部分作品存在語病等錯誤。(王天錚)